【文化视角】王思联丨东川知府——义宁

2023-07-01 21:12:18 来源: 曲靖新媒体中心

东川,古代的堂琅。古东川府的府衙在今天会泽古城的堂琅街。会泽古城位于金沙江与牛栏江的夹辅之中,“东川新壁一边隅,两江夹辅钟气城”(《东川府志》语)。金沙江的支流小江从古东川府境的西北流过,小江源于寻甸清水海,于会泽境内流域28公里后,在象鼻岭与以礼河交汇,流入金沙江。

以礼河发源于会泽待补野马川的车鲁箐,沿途汇集鹧鸡河、咩则河和待补河。以礼河,原名“以尼河”,彝语“以”为水,“尼”为柳,即河边插柳的意思,故又称“柳树河”。流经会泽古城,孕育出了会泽坝子光辉灿烂的铜商文化,她穿驰于深山峡谷之中,流淌于沃野平坝之境。

牛栏江即古堂琅江,发源于嵩明的嘉丽泽,过寻甸,从会泽东北过境内后于鲁甸汇入金沙江。牛栏江从寻甸至会泽境内一段古时称车洪江,入巧家才称牛栏江。《东川府志》载:“东川,险阻四塞之区也,金沙绕其北,牛栏抱其东……中录会泽一县,山水盘绕,险夷相间,而出于府治之北,是为巧家.......府治之南,是为寻甸.....侧枕于府治之西者,是为待补.....府治之东,是为者海。山自武定分支,由雪山逶迤绵亘而入,水自嵩明发源,会马龙、寻甸而来,盘曲四隅。此为东川舆地之形势也”。《云南通志》上说:“东川,地控金沙,临昭通之南面;山高云弄,绾省治之北门;东接威宁,西通会理,内负江山之雄,外连黔蜀之势”。


(资料图片)

义宁,满州正白旗人,进士出身,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东川府知府。

义宁到任东川知府后,对东川府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利用当时盛行的地理风水观,从山形地势龙穴砂水藏风集气等因素与吉凶祸福的关系,不仅为东川府(会泽)留下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观(关)风水宝地”的神秘传说,而且也结合当时东川府的实情景况,首先在府衙所在地的会泽实施了兴教化、开铜道、纯民风、兴水利等促进文明开化发展之要举,为会泽经济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大兴教化之风,义宁针对府衙所在地的西林书院地势低洼、面积狭小、地处闹市,于学不便的问题。义宁知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把“西林书院”搬迁至东川府衙北侧的堂琅横街。新书院的院落庭院宽阔,环境清幽,前有门庑堂廊,后有亭台楼榭。该院落为前任知府夏昌的住宅,义宁捐银400两买下该院宅作为书院用房。西林书院迁至此后易名为“日新书院”,用意为勉励诸生日日都要有新思想、日日都要有新作为。日新书院地址在今天会泽古城堂琅横街,即现在的明清走廊处。清朝末期,为建考棚,日新书院又迁至文庙(今天的会泽一中)西侧的魁星阁后,改名为钟灵书院。日新书院旧址处后来成为会泽县晓众小学、会泽县教育局、会泽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校址。《东川府志》对此有以下记载:“日新书院,在丰昌(西门)门内府衙署左,乾隆十九年知府义宁捐置移书院于城内,以便校课。”义宁知府除了为书院置办学田外,还将义通河上的三盘水碾的收入划拨给日新书院作为书院经费。义宁在东川府期间任职期间,除兴办书院外还广设义学。

义宁所写的《新设日新书院碑记》《新建关帝庙碑记》《重修龙潭神祠记》《九灵龙王庙记》《新河水碾记》等纪事文稿及诗词,对研究会泽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他的诗词里面,既有歌颂“温泉”、描写鱼洞的古诗,也有描写东川府各地风物的律诗。比如他在律诗《饮马川》中这样写到:

浅水晴天半是泥,春来短草自萋萋;

长桥踞断秦云窄,古箐相连野雉啼。

气尽骅骝空踯躅,风高禾黍不堪犁。

荒原古戌炊烟止,板屋三家五母鸡。

“饮马川”这首诗展现了饮马川(会泽待补野马川)荒凉、寒冷、泥沼深陷、满川野草、村民生计艰难的状况。

为解决府衙及县城的饮水困难问题,义宁把东川府衙主山翠屏山上的泉水引入府城及宝云铸币厂,作为饮用水。翠屏山上有九峰九箐及九龙灵泉,自然生态极佳。义宁知府在翠屏山中建起“九灵龙王庙”,并写下了《九灵龙王庙记》。义宁在《九灵龙王庙记》中写道:“东川踞迤东至高处,东牛栏,西金沙,策骑而下数十里,翠屏又踞东川高处,府治在山麓,群峰环拱,云气常幕,余守土二年,以高陡未暇一至。前《志》称翠屏亦名灵璧,意必有神灵显赫,默相呵护,出云降雨,为苍生福者。”“将三里,巨石当道,名仙人栈,两旁石壁崭然,又数十米有泉飞溅下长丈余,名水晶帘。又上三里余,有潭盈尺,泉从石缝中出,其声汩汩,清澈见底,名九灵泉……去三丈余,泉更涌出,平其地得,泉如贯珠数十串,前二脉更大合为一,是乃真所谓灵泉也。”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义宁与曾任东川知府的廖瑛,浴于云弄山温泉,留下了《东川温泉》一文,文中把云弄山温泉看成是“求雨祭祀的另一种境界”及“烟火弥漫的仙山”。

为解决铜运道路艰险的困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义宁开修了由县城经挖泥、龙王庙、黑土、红石岩、迤车、朵格塘,并在江底牛栏江上架桥通往昭通的铜运古道。乾隆时期,东铜运京一直是东川府的一项大政要政,每年633.144万斤的定额之铜将翻越千山万水运往北京。据初略统计,每天有将近100匹马驮运京铜出境,减少铜运距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东川府的铜是经会泽大井出境运往威宁,称大井道。因“沿途行走甚难”只能另辟新径。乾隆七年(1742年),改大井道为马路道,即从府城出发,经乐业、马路,从江底出境,但此路仍艰险难行,驮马失足滚崖的事件时有发生,且运距也较长,故寻求一条更便捷平坦之道就成为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义宁足蹬草鞋,轻装简束,经三月余的踏勘,采访,最后确定自府城出发,经金钟的龙王庙,五星乡的黑土、红石岩、大桥乡的珊瑚树,进入迤车的头道河、箐口、索桥,经梨园的朵格塘至江底,出境后至鲁甸直达昭通,这一条便捷的出境道路,称五星、迤车道。这比原先的马路道缩短了近了60里。

《东川府志》记载:“前任义宁查有连升塘以扯(迤车)一带捷近小路一条,直至昭通。”自此,东川府铜店之铜全部由这条路出境,这条路也成了东川至昭通的一条便捷之路。1753年,义宁到东川府上任时,威严坚固的会泽石城已巍然屹立于灵壁山下,东川社会虽经“庚戌之变”影响,但已开始出现“野安耕凿,户接弦歌”的盛世局面。

此时走马上任的义宁知府认为,完善东川府石城的地理风水格局,保证会泽坝子田亩的旱涝保收,乃当时之要务,于是决定首先对会泽坝的水系进行改良,兴修了义通河水利工程。

义通河,刚修通时称新河,源于以濯河,起于马鞍山下,在马鞍山下建了分水大堰,高宽各五尺,形似鱼鳞,被后人称为鱼鳞大石坝,将以礼河水引入新河并与龙潭水汇合,完善和连通了旧有的部分河道,由西向东绕石城而过,并经府治西门,绕北门,转旧土城东,过矣式、梅子箐,抵华宜(泥)寨,入中右两河,长三十余里,阔丈余,深七八尺不等。《东川府志》记载,“新河”分为左、中、右河。左河即现在梅子河,全长9.83公里。中河即现在的中河,全长6.86公里。右河即现在的边河,全长12.47公里。

玉带形状的义通河水从府城城墙北面奔腾而过,既起到了护城河护卫城池的特殊作用,也顺应了传统的风水惯例需要,符合古代城池的自然生态格局。助推了会泽古代社会的文明开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灌排兼顾、蓄水泄洪,起闭以时,新河设了“二闸”“五涵洞”。二闸即安丰闸、鱼洞闸。安丰闸在梅子河上游,鱼洞闸在鱼洞大转弯处,是全坝区蓄泄水的总枢纽。关闭石闸,水位上升,以利于农田栽插之用水,抗御干旱,形成“自然”灌溉,减少抗旱劳力。开启石闸,水位下降,以利于排泄洪水和排涝渍。五涵洞即在三家村、龙潭村、金钟山前、西城边、北门炮台脚下分别设置五个涵洞,方便灌溉泄洪。

新河通舟楫,城中所用木材由毛家村上面林区采伐,经以礼河进入新河,到城西锁水阁,再进入柴棚子(卸货码头),然后转运到城中各处。《渔樵唱晚》反映出当时的繁忙景象。

新河除了灌溉、防洪、防御、饮用之外,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动力。在新河边人口稠密的地方,共建了六盘水碾。义宁在《新河水碾记》中说:“自龙潭以下,北方以上,相流急处,建碾六盘,每盘捐费筑层司启闭,可获租半百,分给文武城隍等庙,及书院各一盘,作为岁修,其余二盘,作为书院膏火,通详有案。若此者,大则资灌溉,小则济公用,因所利而利之,不劳民力,不亏帑项,经营两载,告厥成功。盖府名东川,县名会泽,庶不负顾名思义之道焉。”每盘水碾,均按年课收费,作为维护费。

新河的修通还解决了会泽坝子长期以来无法避免的用水之争问题。之前,农民常因争放田水酿成集体械斗,甚至有死伤事件的发生。新河修通后,不仅加强了管理,还制定了用水规定,自北门城外头道桥起,“日归东,夜归西”,即顺水流方向,白天由城东农民放水,夜间由城西农民放水,杜绝了用水之争。

新河从府城脚下北面通过,直抵北端挖泥寨,然后返回向西流入二道河汇入渔洞河,重返以礼河,既灌溉了水田,又兼顾了部分旱地,最后从鱼洞村又流入以礼河,确保了会泽海坝上千亩良田的旱涝保收。

新河的修通,使会泽坝子的引水、灌溉、蓄水、排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后人称此工程为“借水还水”工程。新河的修通更是加强了城池的防御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为了有效解决义通河河床淤泥的清理问题。义宁想出了个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即将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会泽海坝的游河节。此时,正是雨水充沛、河水猛涨的季节。游河节的头晚,有耕牛的人家,不管是水牛还是黄牛,必须多加草料,把牛喂饱。到这一天午饭后,各村寨的男女老幼牵着耕牛,集于边河、中河、菱角河的两岸,将牛赶入河中。耕牛下河后,沿河观者云集,此时,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吆喝声、呐喊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河中的耕牛,在嘈杂声音的惊吓下,在水中胡踢乱撞,嘶吼狂蹦,河中沉淀的淤泥也上下翻滚,顺势随水流向出口流出河道。

游河这一习俗形成后,义宁又于水城的小龙潭处建牛王祠。牛王祠坐落于水城万额山下,祠旁一股清泉从山洞中流出,祠前良田平整,风景秀丽。这里,正好是“三河”的最后汇集之地。义宁建牛王祠的初衷,是在每年游河后,让参加游河的牛有一个集中之地。所有从三条河中走出来的牛,上岸后于牛王祠前集中,并在牛角上佩戴绣球,披红挂彩,牛的主人,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随后,便在祠中进行祭祀活动,祈求牛王赐福于民,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牛王祠后来改名为龙泉寺。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义宁及汤丹厂捐资对圣武庙进行重修扩建,建成后改称云峰寺。云峰寺为二进院结构建筑,二进院已被拆除,一进院内现存明柏二棵,相传植于明永历年间。民间有古柏曾化作弟兄二人进京赴试高中的传说。

在会泽人民心中,义宁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知府,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为官清廉,人民想念。他在修义通河时所采用的“借水还水”的水利工程理念,无不充满了超人的智慧,当时根本不可能有测设仪器,用的只是罗盘,30余里的水道同时开工,畅通无阻,其借水还水之功实为惊讶!锁水阁更是神奇,据说,1958年大跃进时,曾改其下,结果水关不起来,1964年又改其上,结果也关不起水来,后依旧于原址闸水。

泽坝子由于有了义通河水灌溉,谷物丰收,人民丰衣足食,会泽地方贤达人士为感义宁知府在会泽兴水利、昌开化之功绩,把“新河”改称“义通河”,义通河即义宁使该河“通”也,并建盖了“义太宁祠”以示褒扬与感念,乾隆二十二年(1757)祠堂建成后,义宁应请题匾,他坚辞不受,毅然将“义太宁祠”改为“金钟书院”,并划地10亩作为书院基金。

收录于《翠屏诗社稿》的《东川杂诗》是这样赞扬义宁的:

义通河水绕东城,灌溉田畴万顷平。昔日曾来贤太守,于今蔓海庆秋成。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