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复活”逝者:带来慰藉,也引发争议

2023-04-11 14:52:52 来源: 南方plus

近日,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以下称为“B站”)上一段相关的视频引发了争议。上海一名“00后”小伙利用AI技术“复活”其已故的奶奶,并与奶奶进行了一段家常对话。在视频中,利用AI技术制作的“奶奶”说着方言,语气与声音都很自然,聊起家常对答如流。

近期,有关AI技术发展及其所产生的技术伦理问题再次引发讨论,这其中也包括人们对AI技术助逝者“归来”的讨论。

有网友认为AI使得思念具象化,遗憾此前没有收集好已故亲人的音容;有网友认为,制作一个虚假的人物,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不乏网友担心,AI技术的运用亟须进一步的监管。


(相关资料图)

用AI“复活”奶奶,期望填补遗憾

“从回老家到奶奶离开我的这段时间,奶奶的意识一直模糊的,我很遗憾最后没能好好和她说句话。”

B站UP主吴伍六在视频中介绍道,因为自己从小由奶奶带大,对奶奶的感情很深,去年年底奶奶因病住院,但她的病情却逐步恶化。起初在病房里,奶奶还能进行简单的交流,直到大年初三病情加重转入重症病房。奶奶住院半个多月后,因病情加重去世。

今年AI技术的持续火爆,以及其衍生的虚拟数字人与人类对话的形式,让吴伍六看到了能与奶奶“重新对话”的机会。

他导入几张奶奶生前的照片,用AI画图软件Midjourney生成还原图像后,再将奶奶生前的电话录音复制导入语音生成软件AU,最后用CHATGPT生成聊天对话,模拟出奶奶的声音和语言习惯。虽然以虚拟数字人形式出现的“奶奶”与现实仍有差距,但音频出现的那一刻,吴伍六和家人依然“红了眼眶”。  

“虚拟的对话效果经过剪辑处理,整体内容主要是想通过AI技术填补自己的小遗憾,我也不会过度缅怀过去。”吴伍六说,将视频效果发到网上,也是为了让大家能看见现阶段AI技术能实现的最低成本的虚拟人实验测评,“也是希望大家能通过AI技术的发展,看到未来的多样性。”

吴伍六表示,同时也希望能激起大家对人工智能、生命、情感,以及人性和伦理道德的深度思考,“珍惜当下,多和身边人说说话,现实的陪伴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奢侈的”。

AI技术的边界与利弊

实际上,像UP主吴伍六一样用AI技术“复活”奶奶的事件并非个案。

早在2020年,韩国一名母亲因其4岁的女儿去世而陷入悲伤,为弥补该名母亲内心的缺憾,纪录片MBC团队耗时8个月设计了一场“久别重逢”的见面。

当时,这名母亲头戴VR眼镜后,眼前呈现出女儿的脸庞——这意味着,VR技术帮助这对母女在虚拟中相见。已去世三年的“女儿”奔向妈妈并问道:“妈妈,你想我吗?”这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动容。

而在2021年,微软就获得了一项新的专利批准,可利用逝者的个人信息,导入一个AI聊天机器人,让逝者实现数字化的“复活”。专利说明内详细描述道,这项AI专利技术,不仅可以模仿逝去的亲人,只要能搜集到足够的文本、语音和图像大数据,它还可以模仿任意的朋友、明星、虚构人物、历史人物,或者任何实体人类。

如今,AI自动生成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用门槛也逐步降低,AI绘图工具Midjourney从VI升级到V5版本仅用一年时间,生成模式真实度大大提升。只需要十几分钟,该技术便可以快速生成虚拟影像。

目前,已有不同类型的技术可将去世亲人重现在生者面前,但AI技术的进步和使用,也带来了伦理甚至是法律上的争议。

有人认为,AI技术让逝者“复归”,这会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新的技术手段或有着打破现有伦理边界的可能;有人则认为这可以让亲人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近期,随着CHATGPT的流行,众多AI技术业内人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开始反思AI技术的利弊。

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家及专注于数字文化中死亡问题的作家大卫·西斯托(Davide Sisto)认为,在某些方面,通过AI技术“复活”的虚拟数字人物只是历史上人们寻求与逝者保持联系或交流方式的一种延伸,“虽然照片可以用静态的方式代替死者,但当今的AI技术赋予了逝者数字化的‘永生’能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有的人希望逝者‘复活’,对他们来说在生活沮丧的时候能听到亲人的声音有一种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精神上的振作,情感上的慰藉。但是对于一些不能够辨别真假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说,长期依靠科技,会产生‘依赖感’,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还有待考量。”

(图源网络)

【记者】杨琼

【实习生】黄颖彤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